智慧防汛防洪闸安装便捷
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技术性能指标:1、控制方式:全自动,兼可手动;2、闸板高度:600mm、900mm、1200mm三种常规高度,其它高度可定制;3、闸板宽度:模块化拼装,单个闸门最大宽度可达10m;4、适应范围:地下建筑(包括人防工程、地下车库、地铁站、地下商场、过街通道及地下管廊等)以及地面低洼建筑或区域的出入口,平面、斜坡皆可;5、安装方式:600mm高度可以选择地表式和嵌入式安装,900mm、1200mm高度只能嵌入式安装, 安装大样图安装。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受到建设方、运维单位及人民**的高度赞扬。智慧防汛防洪闸安装便捷
无需电力的地下建筑自动防淹利器--模块化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暴雨频发突发导致城区内涝积水,常规的沙袋或手插板等防汛措施需专人值守、多人协作、易垮塌漏水,导致地下建筑屡屡被淹,损失惨重,纠纷不断。我司董事长立志研发创新成果来解决这个难题,带领团队经过多年研发实践,研创了这款无需电力的地下建筑自动防淹利器——模块化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无需用电,无需值守,安装便捷,安全可靠,24小时防汛。地铁防洪闸发明金奖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模块之间软连接,可适用于不平整地面。
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编制规范和依据内容:(1)《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2013》9.5.4地下车库出入口、消防专Z用出入口和无障碍电梯的地面标高,地表式安装时高出室外地面300mm~450mm,嵌入式安装时设备顶面与地面平齐,并应满足当地防淹要求,当无法满足时,应设防淹闸槽,槽高可根据当杜ZUI高积水位确定。9.8.5无障碍电梯井出地面部分应采取防淹措施。28.7.1地下车库出入口及敞口低风井等口部的防淹措施,应满足当地防洪排涝要求。(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1.0.2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地下工程、防护工程、市政隧道、山岭及水滴隧道、地下铁道、公路隧道等地下工程防水的设计和施工。3.1.6地下工程的排水管沟、地漏、出入口、窗井、风井等,应采取防倒灌措施。(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一2005)。6.6.2坡道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室内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8。
2021年办公厅要求“加强安全事故防范,防止窨井伤人等安全事故,对车库、地下室、下穿通道、地铁等地下空间出入口采取防倒灌安全措施”;2021年江西省民防办要求“出入口及设备管井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范设计设置口部雨棚、截水沟、挡水墙、自动防洪闸等防雨水倒灌设施”。2022年江苏省人民防空办公室要求“积极推广BIM 技术和新型自动化防洪技术应用,认真汲取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教训,自建人防工程包括地道式、掘开式指挥工程,均应根据工程实际需要,有计划的加装全自动防洪设施设备,坑道式人防指挥工程也应根据自身实际做好防洪准备工作,坚决杜绝雨水倒灌责任事故,确保人防工程安全稳定”。2023年江苏省GUO防办公室要求“自建人防工程应有计划地推进自动防洪设施建设,结建人防工程要按照‘风险评估、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加装自动防洪设施,坚决杜绝人防工程被淹事故发生。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利用水浮力纯物理原理实现自动启闭挡水,无需电力驱动,无需人员值守,可实现水动力全自动可靠挡水。该装置结构设计合理,材料YOU质,安装便捷,维护方便,产品性能可靠。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经过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60米波浪冲击测试合格。
建筑用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针对地下工程雨水倒灌问题,将“洪水拒之门外”、便于存储、运输、安装,在汛期之前就在出入口安装就绪,可以应对突发汛情和夜间暴雨的,无需电力、无需值守、根据水位高低自行起浮的地下及低洼建筑用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装置。从而避免地下建筑内涝事故发生,解决地下工程被淹难题。模块化设计,生产、运输、安装方便,模块之间软连接,可适用于不平整地面。非倒灌水流可控流通和超薄设计,可地表式快速安装,可适用于斜坡安装。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模块化拼装设计,可定制闸板高度,生产、运输、安装快捷方便。智慧防淹防洪闸下沉式广场
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并具有防误撞警示、车辆应急通行、非洪水可控流通和远程联网监管等特点。智慧防汛防洪闸安装便捷
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功能特点:1、自动启闭挡水功能;2、防误撞警示功能;3、车辆应急通行功能; 4、非洪水可控流通功能;5、远程联网监管功能。水动力全自动防洪闸技术关键:1、挡水板可根据水浮力自动启闭。2、挡水的可靠性。3、不同出入口的适应性。4、挡水板平时可做限速带,能经受车辆反复碾压。5、洪水初期在闸门外有水但是水量不大,车库中的排水系统完全可以达到排水要求时或车库外水已经退去,但挡水板内部还有残余水量而导致挡水板一直处于半开状态时,不影响车辆正常通行。6、非洪水可控流通功能。7、远程联网监管功能。智慧防汛防洪闸安装便捷
上一篇: 水动力防洪闸专利项目
下一篇: 防蹭车底防洪闸科技成果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