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余热利用生产商

时间:2023年12月10日 来源:

余热锅炉的应用,凡是有大量余热的地方,都可以余热锅炉回收利用,预计其他行业未来5年余热锅炉市场规模约达35亿元。余热锅炉市场容量:余热锅炉产业属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产业的分工转移,预计有更多国外企业将余热锅炉的生产转移到中国或直接在中国采购,目前国内产家已经进入市场,余热锅炉产品出口到美国、德国、奥地利、印度、尼日利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估计市场余热锅炉市场约是国内市场的1.5倍左右,未来5年余热锅炉市场容量大约400亿元,国内市场合计约680亿元,余热锅炉市场前景非常广阔。目前余热利用的途径主要有三种。品牌余热利用生产商

品牌余热利用生产商,余热利用

工业余热利用是指将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热转化为可再利用的热能或电能的技术。随着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工业余热利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节能减排措施,受到越来越多企业和的关注和支持。本文将从工业余热利用的原理、技术、优势、应用、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一、工业余热利用的原理和技术工业余热利用的原理是将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废热通过热交换器等设备,转化为可再利用的热能或电能。具体的技术包括:1.热交换器技术:热交换器是一种将两种流体之间的热量传递的设备,可以将废热转化为可再利用的热能。品牌余热利用生产商回收工业低温余热;也可民用,利用低温余热为民用建筑提供制冷或供热。

品牌余热利用生产商,余热利用

例如,在钢铁生产中,高温炉气可以通过热交换器,产生蒸汽或热水,用于供热或发电;在化工生产中,高温高压的废气可以通过蒸汽涡轮发电机组,产生电能,用于供电或自用;在食品加工中,废水可以通过热泵,产生高温蒸汽,用于加热或蒸煮。三、工业余热利用的市场前景和发展趋势工业余热利用在当前全球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工业废热的回收利用率将从目前的8%提高到20%以上,其中中国的回收利用率将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工业余热利用将成为未来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和产业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在加强。人们成倍增加的对能源的需求,造成了地球化石能源的储量在迅速减少,形成了难以持续发展的格局。同时人们大量地利用能源,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从理论上讲,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等)的数量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即可持续发展、长期利用。但由于其密度低、随时性很强(随时间变化十分明显)的特性,使人们的对其的利用极为困难,往往是投入产出不合算。所以,在没有出现合理的利用方式或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或实现经济、安全利用的技术之前,人们依然还要依靠化石能源。在这种现实的情况下,节能减排或能的合理利用则具有重大意义。在钢铁行业中,余热回收利用部分主要有氧气转炉余热发电和烧结余热发电。

品牌余热利用生产商,余热利用

    当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截至2008年底)不到32%,比西方和欧美国家约低10%;若考虑开采、运输,我国能源系统总利用效率不到12%,也就是说,能源可采储量变成终端用能的只有约10%,约90%的能源在转换过程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或浪费掉。如果能有效将这些余热回收,则可节约大量能源,减少大气污染,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改善劳动条件,节省占地面积等等。随着工业的发展,余热利用技术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工业生产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国目前的余热利用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在“节能减排”的总体趋势下,大力开展余热回收工作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长远意义。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环保、环境友好型经济,要求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节约能源、减少内耗,缓解能源短缺、温室效应、环境恶化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节能环保成为今后发展的重要内容,余热发电作为其中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因此获得关注。 余热锅炉的应用,凡是有大量余热的地方,都可以余热锅炉回收利用。品牌余热利用生产商

余热利用技术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品牌余热利用生产商

    工业余热可回收利用率达60%,节能潜力大,绿色,环保。我国工业余热资源丰富,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率达60%。余热资源非常丰富,特别是在钢铁、有色、化工、水泥、建材、石油与石化、轻工、煤炭等行业,余热资源约占其燃料消耗总量的17%~67%,其中可回收利用的余热资源约占余热总资源的60%。目前我国余热资源利用比例低,大型钢铁企业余热利用率约为30%~50%,其他行业则更低,余热利用提升潜力大。余热资源是指在现有条件下有可能回收利用而尚未回收利用的能量。余热资源从其来源可分高温烟气余热和冷却介质余热等六类,其中高温烟气余热和冷却介质余热占比高,分别达到余热总资源的50%和20%左右,是余热回收利用的主要来源。 品牌余热利用生产商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