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煤矿紧急避险系统规范
井下避难硐室是国家煤监局明确提出应该优先建立的避险设施。西安淘美克公司组织研发的紧急避险系统,即避难硐室是依托煤矿巷道构筑而成的一个密闭空间,建立在井下的各个危险工作区域内,对外界的冲击具有一定的抵抗力。避难硐室内除了安装自救装置外,还可以提供水、氧气、食物、急救药品、照明设施、通讯设施等维持生命所需的基础条件。如果煤矿井下发生事故,遇险的矿工可以迅速躲进避难硐室等待外部救援,从而提高遇险工人的生存几率。避难硐室的入口设计是向外开的两道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冲击波的特性,还可以阻止有毒有害气体的入侵。门上还应该安装一个观察窗,以便里面的避险工人观察外部的情况。硐室内配备紧急救护设施和医疗物资,能够进行基本的急救处理和提供紧急医疗支持。榆林煤矿紧急避险系统规范
西安淘美克避难硐室环境监测装置,能够采集和显示硐室内外气体(CO、C02、02、CH4等)浓度、温度等,供硐室内避难人员掌握和判别灾害环境,并根据硐室内配套救生设备及时采取自救措施,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电源带有备用电池,电源供电时间在额定输出时不小于2小时,以确保硐室交流电源停电后,各类传感器能继续监测环境参数,同时能够接收并执行主机下发的控制命令。生存室避险人员可通过监测分站显示屏了解和掌握硐室内外各种环境参数。甘肃避难硐室地震安全设计硐室通过联通救援渠道,能够及时传递信息、请求救援和获取指导,为救援行动提供及时的情报。
由淘美克研发生产的矿井下避难硐室,在生存保障方面具备着一系列重要指标。为了确保遇险人员在避险期间能够获得足够的氧气供应,该避难硐室具备自备供氧量不低于0.5L/人·分钟的标准,保证遇险人员在硐室内呼吸空气的充足。同时,二氧化碳吸收也达到了不低于0.5L/人·分钟的要求,有效防止二氧化碳积聚对人体造成危害。在食品供给方面,该避难硐室能够提供每人每天不低于5000kj的食品供给量,确保遇险人员获得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生活所需。此外,饮水供给量也不低于每人每天1.5L,保证遇险人员在避险期间有充足的饮水可供消耗。
紧急避险设施的建设方案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优先建设避难硐室。紧急避险设施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有害气体去除、环境监测、通讯、照明、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在无任何外界支持的情况下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96小时。具备自备氧供氧系统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供氧量不低于0.5升/分钟入,处理二氧化碳的能力不低于0.5升/分钟入,处理一氧化碳的能力应能保证在20分钟内将一氧化碳浓度由0.04%降到0.0024%以下。在整个额定防护时间内,紧急避险设施内部环境中氧气含量应在5%20%之间,一氧化碳浓度不大于0.0024%,温度不高于35摄氏度,湿度不大于85%,并保证紧急避险设施内始终处于不低于100帕的正压状态。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的应有减压措施,以保证安全使用。该系统采用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效率。
由淘美克研发生产的矿井下避难硐室型号为KDY96/(20~100),其额定防护人数可根据需求进行定制,范围为20至100人。该避难硐室的额定防护时间为96小时,能够为遇险人员提供长时间的安全避难环境。在面对矿井下可能发生的爆裂冲击时,该避难硐室具备出色的抗爆裂冲击能力,能够承受0.3MPa以上的压力。这种强大的抗爆裂冲击能力为遇险人员提供了有力的防护,确保他们在遭受爆裂冲击时仍能安全逃生。该避难硐室采用高抗压材料制造,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与测试,保证其结构的稳固性和耐久性。硐室内部配置了通风系统和供氧设备,确保遇险人员获得足够的新鲜空气和氧气供应。此外,紧急通讯设备、救护医疗设备等也齐备,方便遇险人员进行通讯联络和接受必要的医疗护理。遇到危险时,系统引导矿工迅速撤离,避开危险区域。锡林郭勒紧急避险系统的规范
硐室具备良好的隔热性能,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逃生人员的身体安全和舒适。榆林煤矿紧急避险系统规范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南非的一个金矿主在一次矿山大火中,让矿工躲在开拓端,并打开压缩气线路,将全部矿工从危难中救出,从而形成了建立救生站的理念。2003年和2004年,南非的两个特大金矿,分别发生了停电和火灾事故。当时,一个金矿有3400多人下井,280人被救护队员从井下各个避难所救出,9人死亡;另一个金矿当时有2600人下井,事故发生后有52人失踪,2天后,救护队员在井下的避难所和救生舱里找到了他们,52名失踪矿工安然无恙。这两起成功的救援案例,在世界矿山安全生产领域广为传颂,井下救生舱由此逐渐进入国人的视野。榆林煤矿紧急避险系统规范
上一篇: 淮南紧急避险系统设计方案
下一篇: 吕梁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巡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