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级别乙二胺特价

时间:2021年03月15日 来源:

乙二胺在中国生产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国内下游市场,尤其是医药、农药等行业的需求,国内建设多套中小型乙撑胺生产装置,**多时候达到30余家,年产量多为数百吨的小装置。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原材料及能耗比较高,导致生产成本高,难以与国外产品竞争,因此,多数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2008年中国生产能力约为11200 t/a,年产量约为7 600 t,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产品质量和成本无法与国外产品相抗衡,因此,国内需求主要依赖进口。乙二胺反应生成二亚乙基脲?AR级别乙二胺特价

分解产物:氨[1]。 1,2-乙二胺合成方法 1、二氯乙烷法:由二氯乙烷与氨直接合成,在钼钛不锈钢反应管道内进行,反应温度控制在160~190℃,压力为2.452MPa,反应时间1.5min,反应后的合成液经蒸发一部分水分和过量氨进人中和器,用30%碱液中和,然后经浓缩、脱盐、粗馏得粗乙二胺、粗三胺、粗多胺等混合物,***再将粗乙二胺在常压精馏得乙二胺成品,其含量70%,在加压下蒸馏可得90%纯度的产品。 2、乙醇胺法:将乙醇胺、氨和循环物料蒸发成气相混合物通入固定床反应器,反应在氢气流中进行,反应温度为300℃,压力为25MPa,反应生成物部分冷凝后分出气相的氨和氢气,经压缩返回反应器,液相反应物经脱氨后脱水塔后进入精馏塔,从塔顶蒸出乙二胺和哌嗪,进一步分解得乙二胺成品。 3、单乙醇胺胺化法:将乙醇胺、催化剂和水加入反应器中,催化剂(Ni5132p、G49B)用量为100ml液体中含有5g。用氮气吹扫反应器中的空气。并用氨吹扫掉氮气,然后依次把氨、氢加入反应器内。在反应温度160-240℃、压力9.81-29.42MPa下反应5-10h,而得粗品,再经后处理而得成品,转化率为50%。有口碑的乙二胺的安全风险乙二胺与醛的化学反应。

乙二胺急性毒性静脉注射狗100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2急性毒性皮肤表面兔730μL/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11急性毒性皮下注射兔500mg/kg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3急性毒性口服豚鼠470mg/kg行为毒性——嗜睡胃肠道毒性——其他变化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其他变化4慢性毒性口服大鼠3500mg/kg/7D-C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膀胱重量发生变化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5慢性毒性口服大鼠39mg/kg/13W-I眼毒性——未报告血液毒性——出血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以二氯乙烷和过量的氨为原料制备乙二胺。(1)催化剂的制备:以一定浓度的氯化铵溶液与Na型分子筛(Na-MOR)在回流搅拌离子交换器中加热回流4-12h,抽滤,烘干得NH4-MOR。再与一定量活性氧化铝混合,造粒,打成片状催化剂(冲压压力≈19.6MP**剂厚度1.5-2.0mm,于500℃煅烧得强固体酸催化剂,该催化剂为强酸性择性催化剂。(2)乙二胺的合成:反应在通用型常压固定床催化剂反应装置中进行。原料NH3和载气惰性气体N2,在预热混合器中混合预热至一定温度后通入催化反应器中。在反应温度320-390℃,催化剂装量为单乙醇胺的1%,NH3/NEA摩尔比为36-70,NH3的压力0.5-0.7MPa,主要生成乙二胺和哌嗪(PIP)。(3)产物的分解:反应产物中含有NH3、水、乙二胺、哌嗪、乙醇胺及其他一些副产物。乙二胺属于碱性物质?

非金属类设备有时可能不适合乙二胺类物质,乙二胺在室温下可以渗透聚乙烯、聚丙烯这类材质。因此,对于内衬酚醛树脂的碳钢容器,只适合多烯多胺,并不适合乙二胺。在乙二胺的储存过程中,其温度常常高于室温,以防止其凝固。因“呼吸”作用而使得气相中含有一定浓度的乙二胺,这时可用水洗涤器来捕捉气相中的乙二胺。乙二胺类化合物虽然是水溶性的,但在一定浓度下也会形成固态水合物,堵塞工业生产装置、管线、安全装置等。把系统加热到50℃以上时,可以防止出现这种现象。另外用水冲洗生产装置时也可能导致水合物形成,所以尽量使用热水操作以减少这方面温度。乙二胺它的物理性质。福建乙二胺作为食品添加剂

乙二胺在碱性条件下与二硫化碳的反应?AR级别乙二胺特价

1871年,A.W.Hofmann将二氯乙烷和氨醇溶液在一热管中加热,***制得乙二胺。1933年,美国联碳公司及道化学公司先后建成了工业生产装置,使这一化学反应过程实现了工业化 [5]  。20世纪60年代初,联邦德国BASF公司开发乙醇胺临氢氨化制乙二胺(MEA法)并实现工业化 [6]  。MEA法为由乙醇胺和氨,H2,及Ni-Co催化剂合成乙二胺的技术。之后又开发了由环氧乙烷和氨直接反应生成乙二胺的技术。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乙二胺的生产,当时的产品大部分为乙二胺的水溶液(70%左右)。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引进技术后开始生产高浓度的乙二胺产品 [7]  。2008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始研发MEA法技术。2009年,分别完成催化剂筛选,立升级催化剂装量滴流床单管放大模试和侧线放大试验。2010年3月24日,催化剂**专有技术通过由辽宁省科技厅和中科院沈阳分院组织的技术鉴定[8]  。2010年5月,完成了MEA法制乙二胺的工艺软件包。2010年8月,采用该技术的**套MEA法生产乙二胺的工业化装置完成基础工程设计。2011年6月,完成装置基本建设。2011年10月20日,**套MEA法生产乙二胺的工业化装置开车成功AR级别乙二胺特价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