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可信程度
在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国家先后对移动安全提出了相关标准和规范。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陆续颁布,以及在2019年12月1日正式实施的《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既等级保护2.0中,给出了《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3部分: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明确了移动设备管控和移动应用管控的安全功能要求。由此,需要对移动化发展中涉及的移动设备、移动应用、网络通信、业务数据和个人隐私,进行安全管理和安全防护,移动安全管理平台应运而生。移动应用安全检测,提供移动应用程序漏洞风险和隐私合规的自动化分析扫描。身份可信程度
通过部署移动安全管理平台,针对企业敏感数据,进行文件存储加密、页面截屏防护、内容复制限制、页面数字水印、远程数据擦除和恢复出厂设置等数据泄漏防护,实现敏感数据从存储、使用、分享、传输到销毁的全生命周期保护。针对存储数据,采用国密算法进行加密保护;在数据使用过程中,通过文件透明加密、页面截屏防护、页面数字水印、内容复制限制、安全键盘输入等措施,防止敏感数据泄露;在数据传输时,通过网络安全隧道进行加密和完整性保护;当终端回收或丢失时,能够远程擦除数据和恢复出厂确保无敏感数据残留,实现数据从存储、使用、传输到销毁的全生命周期保护,确保数据可信。禁止分享移动应用APP访问业务服务采用双向认证安全隧道技术,实现移动端到服务端的动态访问控制和数据加密保护。
移动应用安全检测结果,可以在管理页面上详细直观展示出来,便于管理人员及时查看,也可以一键生成DOC/PDF等多种文件格式的检测报告,并针对检测出来的安全漏洞和隐私问题,给出有效的修改建议和解决方案,便于开发人员进行整改。针对检测结果,从风险漏洞级别、漏洞风险数量、漏洞类型分布以及不同版本应用程序漏洞趋势等多个维度进行统计分析,充分体现应用程序的漏洞风险变化情况,便于应用安全风险的跟踪管理。同时,借助于公司安全服务人员,提供更为专业的、更高级别的安全渗透测试服务,进行多维度的评估移动业务安全漏洞风险。在移动应用上线发布前,解决移动应用程序存在的安全漏洞,保障移动应用程序安全。
通过上讯信息MSP移动安全管理平台,对公司移动业务的各环节进行安全保障,确保移动终端可管、业务应用可控、业务数据可保,防止恶意渗透、防止恶意篡改、防止系统被破坏、防止数据丢失,保障公司移动业务应用安全稳定运行,提升公司移动作业应用的防护能力和防护水平。方案达到六统一目标。统一终端采购:依据统一的功能标准、安全标准,结合各专业特殊的功能性需求,对移动作业终端功能和安全性提出统一技术要求,指导各单位开展统一采购。统一终端管控:对不同业务接入的不同品牌及类型的移动终端,统一安全管控。统一应用发布:对不同业务开发的移动应用,统一上线发布和更新升级。统一安全检测:对移动作业终端统一入网检测,对移动作业应用统一安全检测。统一安全加固:对不同业务开发的移动应用,统一安全加固。统一安全监测:对移动作业终端及移动作业应用,统一安全监测。购买移动安全防护产品可咨询上讯信息移动安全产品线。
通过移动安全管理平台,可以实现事前安全检测、事中及时响应和事后审计溯源的全周期防护。在上线前,对移动设备的合规性和移动应用程序漏洞进行安全检测,做到早发现早处理;在使用中,对运行环境、威胁攻击和敏感操作进行持续安全监测,并依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响应防护措施阻断威胁攻击;在事后,通过日志记录和监测行为,对安全事件进行操作审计和定位溯源、通过事前安全检测、事中监测响应防护和事后审计溯源,构建移动设备、移动应用和移动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移动安全整体防护体系。移动安全管理平台,从端、管、云全链路出发,在零信任环境下为移动业务构建可信运行环境和安全工作空间。设备合规状态
针对移动应用APP的程序代码漏洞的安全防护,保障移动应用程序代码和运行安全。身份可信程度
公安行业应用:为适应社会治安动态化管理,公安部明确要求加快建设移动警务应用体系。警务移动化的建设与普及成为移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公安信息化建设等政策的推进,执法人员随身携带的移动警务手持终端,已成为警务工作者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部署移动安全解决方案,让执法工作更加高效快捷,极大的减轻了基层警员的工作压力。结合公安部颁发的标准规范要求,在充分考虑行业需求的前提下,针对警务定制终端进行安全防护,构建移动警务安全解决方案。该方案采用警务定制终端,通过可信计算、应用防护、安全管控、安全桌面和态势感知等安全防护措施,构建一站式移动警务安全解决方案,保障移动警务信息的安全可控和警务工作的高效开展。身份可信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