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物联网

时间:2024年12月07日 来源:

“未来,我们要把产业链再往前延伸,等到积累到一定服务面积,就自主繁育新品种。当然,这需要更长周期,比如得不断筛选,看哪个长得快、哪个更好吃、哪个更容易被市场接受认可,这些都是非常值得继续探索的方向。”杨先华信心满怀道。至于高投入,杨先华也坦言,确实,当下由农户自主投入,几乎不太现实,但倘若村集体介入,通过项目争取落地,或者由带头企业、国资来牵头,负责前期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后续的项目运营,中间的种植养殖管理环节则交由农户,彼此间发挥各自所长,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方不失为一种有益探索。工厂化养殖模式有利于实现养殖业的标准化、规范化。安徽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物联网

安徽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物联网,工厂化水产养殖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主任刘兴国介绍,在循环水养殖中,大部分水在内部循环使用,通过过滤和净化设备去除废物和有害物质,同时定期补充少量新鲜水,以补偿因蒸发、渗漏和定期排放部分旧水而损失的水量,确保水质参数稳定。“在设计得当的情况下,循环水养殖每天只需更换1%的水。”刘兴国说,这种岸上工厂的养殖方式不仅易于管理和控制,而且运输便捷,实现高效、环保、经济和可持续的水产养殖。现代化渔业产业园是海南省渔业“往岸上走”的标志性工程,目前已经投产石斑鱼循环水养殖项目、对虾种苗繁育项目、蓝海观赏鱼繁育项目等17个项目。园区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3.27亿元,2023年为5.46亿元,今年前八个月园区营业收入已达7.62亿元,持续保持强劲增长态势。安徽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物联网工厂化养殖应关注养殖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提高产业抗风险能力。

安徽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物联网,工厂化水产养殖

种养混搭,内有乾坤,“示范园采取的是高密度养殖,养殖密度是传统方式的20倍。一个30立方米的养殖桶,可养2000至2500条左右的加州鲈鱼。6个养殖桶,180立方米水体,每年可产15吨鱼以上,相当于外面土塘近十亩地的产量。而且,普通鱼塘一年出一次鱼,这里两年能出三次鱼。”杨先华是中以设施农业示范园的项目负责人,对这些数据如数家珍。示范园北侧还有50和100立方米规格的养殖桶,桶越大、水量越大,效益也更好。当然,也非无极限,因为鱼的粪便要从锥形池底排出,经过多次试验,目前所能承载的较高容量为150立方米。这些巨型桶皆已走出实验室,实际落地,运转良好。

随着工厂化养殖技术的发展,水产工厂化养殖在国内外得到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和推广,这也为养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水产工厂化养殖是未来水产养殖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此外,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中产生的废水,可以通过净化后再返回养殖池使用,实现养殖废水的零排放,也避免了传统池塘养殖造成的水污染。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相信水产工厂化养殖将会在未来实现更大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多优良的水产产品。建立健全养殖业政策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安徽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物联网,工厂化水产养殖

“目前水产进入低毛利时代,从长远角度来看,工厂化养虾很有发展前景。”青岛海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涛表示,工厂化养虾模式具有可控性强、智能化程度高、人工成本低及可复制推广等特点,集中“智能化系统+少量养殖人员+专业人士”的精确养殖模式,有助于养殖品牌化及养虾绿色环保标准的建立,能够提升对虾产量,经济回报更稳定。在杨涛看来,虾价受到气候、病害、供求关系、进出口政策的综合影响。在各种利好消息刺激下,南美白对虾的价格依旧低迷,水产行业已进入低毛利时代。如何“降本增效”,成为行业的新需求。引经据典,《孟子》曰:“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工厂化养殖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践行。云南大棚内工厂化水产养殖系统

养殖技术研发与创新,是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安徽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物联网

到了夏天,如果是外面池塘的话,受外面的气压影响、池塘水体溶氧会变低。而室内的工厂化养殖,增氧系统是自动化的,保持鱼池内有较高的溶氧。所以,工厂化养殖一般每年出鱼的批次要比池塘的多,原因就在于,工厂化养殖能很好的控制温度和水质,不受外界自然环境的影响和制约。此外,在投喂饲料方面,工厂化养殖每天早晚两次投喂膨化饲料,相对来说浪费比较少。实现精确化养殖后,在养殖管理上,还能有效隔离病害,控制病源的侵入,降低鱼苗的发病率。安徽高密度工厂化水产养殖物联网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