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减震规范

时间:2022年09月28日 来源:

减隔震技术所持有的主体思想就是,想尽办法让建筑物主体结构在发生地震时,能与可能造成结构破坏的地面震动隔离开来。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方法为延长结构周期,在一定范围内,规避开地震周期,使地震能量尽可能少地传输到建筑主体结构中,以此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减震是利用结构耗能减震技术,通过在结构物中设置耗能装置,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进入耗能状态,通过一系列的变形摩擦使得输入结构体系的总能量得以耗散减少,主体结构承受地震能量越小,其因地震导致的破坏就越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的完整性,达到抗震的目的。主要措施包括采用高延性构件、提高结构阻尼、设置节点耗能装置等等。先建立了强度抗震体系(20世纪30年代),后又发展了强度-延性减震体系,即现在的传统减震体系。重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减震规范

隔震建筑由于对建筑设备各专业影响较大、造价高昂等原因,甲方一般较少选择,减震建筑便成为了优先。阻尼器效率如何判断?目前市面上很多结构设计软件都提供了查看阻尼器滞回曲线的功能,设计人可借此判断各阻尼器的工作效率,作为优化阻尼器布置的参考。子结构为重要构件,需要保证其在主体结构达到极限承载力前不会丧失功能。《建筑消能减震技术规范》JGJ297-2013中规定,消能子结构中的梁、柱、墙截面设计应考虑消能器在极限位移或极限速度下的阻尼力作用。在子结构实际设计验算时,可将地震作用按照消能器极限承载力相对于实际出力的比值进行等比例放大,然后提取相应组合内力进行截面设计验算。部分结构设计软件可提供子结构的内力时程。将子结构的本构关系修改成弹性,计算完成后,即可得到内力时程,如下图所示。设计人可参考内力时程,放大后进行子结构设计。上海桥梁减震设计公司四川减震技术咨询哪家做的比较好?

减震建筑的建筑高度应如何取值?房屋高度在隔震建筑设计中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个是结构体系的适用高度,一个是结构抗震等级。对于隔震建筑来说,其对高宽比的控制、大震工况的验算,能够有效保证结构体系的整体刚度、抗倾覆能力、整体稳定、承载能力等的宏观控制指标,隔震层位置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对于不同结构体系的适用高度是能够保证的。而对于抗震等级来说,在《抗规》、《高规》中均有关于“接近高度分界”的表述,说明对于一些抗震有力的建筑,其抗震构造等级是可以适当调整的,隔震建筑在结构规则性、地震作用、可能的损伤模式上,均较常规抗震结构更加有利。因此,隔震建筑高度从室外地面算起是合理的。

我国的减震研究始于80年代,初使用的是利用耗能钢板进行耗能的减震装置。进行了系列带有减震装置的结构体系研究,包括带有减震支撑框架和中高层结构,并在消能减震计算方法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从90年代末,开始在一些新建和加固工程中应用消能减震技术。在2008年之后,消能减震应用明显出现了爆发式的增长。从2001版建筑抗震规范纳入了减隔震技术开始,随着减隔震技术进步,减隔震技术的相关规范已经逐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目前减隔震技术已经大量广泛应用于有抗震需求的建筑结构中。双筒式是指减震器有内外两个筒。

实际不仅是安全要求,在「碳中和」领域内,减隔震技术也有很大的作用。减隔震技术在7度以上地区应用后可较大降低地震输入能量,结构构件可适当减小设计,因而降低钢材水泥用量,8度、9度区分别减少钢材使用量20%、30%左右,同一栋建筑若采用隔震技术,由于上部结构地震作用的大幅减少使梁柱尺寸缩小,降低了钢筋、混凝土成本,其实就是著降低钢材、水泥的用量,符合我国“碳中和”目标发展趋势。根据测算,发现平均每渗透10%,则有望为我国碳减排贡献1047万吨,助力我国建材行业减排近1%,“碳中和”大背景下,行业发展前景将更乐观,行业产值可达到1100亿,而目前还不到20亿。它既可以用于新建结构,如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对建筑物的局部设置消能减震措施。四川医院减震技术指导

隔震减震作为新型技术,我们同时起步,完全可以弯道超车,完全有可能做到。重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减震规范

采用消能减震技术进行抗震加固改造的设计思路如下:(1)调节刚度--采用支撑型耗能器,调节结构的刚度分布,提高结构的抗侧刚度,一般需确保新增支撑承受的地震力大于刚度一起的结构地震力的增加,指标上以楼层在地震作用下的曾家位移角曲线为参考,使得增加了耗能器的结构位移角曲线在各个楼层上均小于或接近于改造前的位移角。对于结构薄弱层的调节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2)增加阻尼:不改变原有结构刚度的前提下,提高结构的阴尼比,可以选用黏滞阳尼器等速度相关型的阻尼器,通过合理的布置,提高整个结构的附加阻尼比,降低地震作用。(3)刚度与阻尼结合:即在考虑刚度的同时,增加结构的附加阻尼比,既调节结构的刚度,也通过结构阻尼比来降低地震作用。重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减震规范

四川省振控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有着先进的发展理念,先进的管理经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要求自己,不断创新,时刻准备着迎接更多挑战的活力公司,在四川省等地区的建筑、建材中汇聚了大量的人脉以及**,在业界也收获了很多良好的评价,这些都源自于自身不努力和大家共同进步的结果,这些评价对我们而言是比较好的前进动力,也促使我们在以后的道路上保持奋发图强、一往无前的进取创新精神,努力把公司发展战略推向一个新高度,在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之下,全力拼搏将共同四川省振控科技供应和您一起携手走向更好的未来,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品,我们将以更好的状态,更认真的态度,更饱满的精力去创造,去拼搏,去努力,让我们一起更好更快的成长!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