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建筑减震技术

时间:2023年11月03日 来源:

水泵的消声减振措施冷却水泵、冷冻水泵的隔振处理应采用质量剪切挤压复合型低频橡胶隔振器。水泵减振台架应为槽钢台架填充混凝土,以保证减振台架的质量。卧式水泵隔振配重台架一般为设备运行质量的1.0倍以上,立式水泵的隔振配重台架质量一般为设备运行质量的0.5倍以上,配重部分混凝土填料密度为2200~2300kg/m3。其中槽钢台架的选择需根据水泵的具体规格和运行质量来确定。一般卧式水泵槽钢减振台架,所选槽钢一般不大于25#,立式水泵槽钢减振台架所选的一般槽钢不大于16#,施工过程中需确保减振台架的结构坚固。减震台座的隔振器需要固定牢固,防止水泵运行中出现松动现象。在安装过程中,要根据水泵本体及附着电机的重心点位置来排布隔振器的位置,以此保证系统的受力均衡性。 减震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建筑物的结构和材料来提高其抗震能力。重庆建筑减震技术

隔震橡胶支座:让建筑站稳脚跟在忻州一中项目现场,正在施工的教学楼除了用抗震阻尼器让楼体的腰杆更柔韧,在建的每一栋楼的“脚跟”也有特点。一般建楼房都是在地基上面直接盖房,这里的教学楼底部则立着一个黑色橡胶制成的圆柱形底座,把楼体水平隔开。圆柱形的隔震橡胶支座夹在大楼基础层和大楼主体的隔震层内,以减少共振效应,数据显示,能将水平地震作用减小为原来的40%。隔震橡胶支座其实是利用了橡胶的弹性。网络上一个台风视频能明显看到其作用:在一座桥的桥墩上安装了类似装置,刮台风的时候,桥墩左右摆动,甚至移位达到20厘米左右,桥体也没有垮塌。目前很多桥梁、机场、剧院、高架桥修建时都使用了此项技术。 广州重点设防减震优化减震技术可以通过减少建筑物的振动来保护建筑物的结构和设备。

金属抗震阻尼器:保护主体结构施工人员在建设教学楼墙体过程中,在承重墙上安装了一种奇特的结构:在呈X型的钢柱架支撑结构中心,有一个50厘米见方的金属盒子,盒子被砌进了墙体。这个装置安装的地方是这面墙承受比较大力的地方,可以说是建筑主体结构抗震减灾的道防线。该装置类似汽车前后防撞梁里面的吸能块,在汽车相撞实验里可以看到,两辆车相撞的时候,防撞梁首先破坏掉,以保护乘车人安全。同样,安置在墙体里的这个吸能块不是刚性的,地震来临时它会破碎,自身破坏掉的同时,能把巨大的冲撞力消减掉一部分。这种局部破坏对于建筑整体来说,就是相对安全的。  该新型装置叫金属抗震阻尼器,是目前一些建筑采用的减隔震技术之一。在正常弹性工作阶段,阻尼器作为结构附属部分,可提供附加刚度,在地震作用下或风荷载作用下,耗能器提供附加刚度和阻尼,利用耗能材料变形耗散地震能量。目前,日本和欧美一些国家防震减灾普遍使用的就是类似的装置。

减隔震是“降碳”利器,高烈度区明显降低钢材、水泥用量,提高建筑物使用面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加速减排目标推进势在必行。减隔震作为一种新技术自“汶川地震”后快速发展,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减隔震技术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建筑物上部结构可实现降度设计,可以明显降低钢材、水泥的用量,8度区可减少钢材使用量20~30%左右;9度区可减少钢材使用量30~40%左右,考虑到建材运输和施工环节的碳排放以及全生命周期遭遇震害,建筑物以及设备修复或重置的碳排放,减隔震技术对于建筑业 降碳的作用是极其可观的减震技术的研究,可以为工业领域提供更加安全和可靠的生产设备。

我国的地震数量多、损失大、分布广,采取有效的防震减灾意义重大。减隔震产品能有效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保障生命财产安全。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家,东临太平洋地震带,南接欧亚地震带。国内主要地震带有2条:一条是南北地震带,自贺兰山至云南省东北;二是东西地震带,背面一条沿陕西、山西至辽宁千山一带,南面一条自帕米尔高原至大别山地区。我国大陆7级以上的地震占全球大陆7级以上地震的1/3,因地震死亡人数占全球的1/2,全球有7次地震死亡人数超过20万,其中4次发生在我国;我国有41%的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城市所在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及以上,6度及以上地区占国土面积的79%。我国地震分布显示出西多东少的特征,地震活动水平比较高的是中国台湾,7级以上地震发生率占全国总数的40%以上,6级以上占全国总数的53%以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河北、中国台湾等7个省份集中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发生的绝大多数强震,7级以上地震占比87%+,6级以上占比90%+。 减震技术可以保护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北京幼儿园减震监测

建筑减震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建筑物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重庆建筑减震技术

实际不仅是安全要求,在「碳中和」领域内,减隔震技术也有很大的作用。减隔震技术在7度以上地区应用后可较大降低地震输入能量,结构构件可适当减小设计,因而降低钢材水泥用量,8度、9度区分别减少钢材使用量20%、30%左右,同一栋建筑若采用隔震技术,由于上部结构地震作用的大幅减少使梁柱尺寸缩小,降低了钢筋、混凝土成本,其实就是著降低钢材、水泥的用量,符合我国“碳中和”目标发展趋势。根据测算,发现平均每渗透10%,则有望为我国碳减排贡献1047万吨,助力我国建材行业减排近1%,“碳中和”大背景下,行业发展前景将更乐观,行业产值可达到1100亿,而目前还不到20亿  重庆建筑减震技术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