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厌氧颗粒污泥常见问题

时间:2023年12月14日 来源:

厌氧颗粒污泥应该如何保存效果才更好?培养厌氧颗粒污泥首先对基质有着一定的要求,一般的,在培养颗粒污泥的基质当中COD:N:P=110~200:5:1.而有机废液的基质可以分为偏碳水化合物类与偏蛋白质类。为了能够顺利培养出颗粒污泥,对于偏碳水化合物类的污水需要添加N与P.而对于那些偏蛋白质类的污水需要添加碳源(如葡萄糖等)。有学者研究表明,不添加碳源,颗粒污泥的形成比较困难[1].可见,适当比例的碳源对促成颗粒污泥形成是必要的。上海亿万特厌氧颗粒污泥高质量高标准厌氧活性颗粒污泥。上海厌氧颗粒污泥常见问题

上海厌氧颗粒污泥常见问题,厌氧颗粒污泥

培养厌氧颗粒污泥首先对基质有着一定的要求,一般的,在培养颗粒污泥的基质当中COD:N:P=110~200:5:1.而有机废液的基质可以分为偏碳水化合物类与偏蛋白质类。为了能够顺利培养出颗粒污泥,对于偏碳水化合物类的污水需要添加N与P.而对于那些偏蛋白质类的污水需要添加碳源(如葡萄糖等)。有学者研究表明,不添加碳源,颗粒污泥的形成比较困难[1].可见,适当比例的碳源对促成颗粒污泥形成是必要的。废水中的厌氧处理主要是依靠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来达到处理的目的,不同的微生物生长也需要不同的温度范围。上海厌氧颗粒污泥常见问题上海亿万特厌氧颗粒污泥经济实惠。

上海厌氧颗粒污泥常见问题,厌氧颗粒污泥

厌氧工程调试手册:厌氧反应器启动启动分以下三个阶段进行:1.起始阶段——反应池负荷从0.5-1.0kgCOD/m3d或污泥负荷0.05-0.1kgCOD/kgVSS·d开始。进入厌氧池消化降解废水的混合液浓度不大于COD5000mg/L,并按要求控制进水,COD负荷为1000mg/L以上。进液浓度不符合应进行稀释。进液时不要刻意严格控制所有工艺参数,但应特别注意乙酸浓度,应保持在1000mg/L以下。进液采用间断冲击形式,即每3~4小时一次,每次5-10min,之后逐步减断间隔时间至1小时,每次进液时间逐步增长20~30min。起始阶段,进水间隔时间过长时,则应每隔1小时开动泵对污泥搅拌一次,每次3~5min。

厌氧工程调试手册:厌氧反应器启动:1.接种污泥有颗粒污泥时,接种污泥数量大小10-15%.当没有现成的污泥时,应用的是污水处理厂污泥池的消化污泥.稠的消化污泥有利于颗粒污泥形成。没有消化污泥和颗粒污泥时,化粪池污泥、新鲜牛粪、猪粪及其它家畜粪便都可利用作菌种,,也可用污泥和鱼塘底泥作接种污泥,但启动周期较长。污泥接种浓度至少不低10Kg·VSS/m3反应器容积,但接种污泥填充量不大于反应器容积60%。污泥接种中应防止无机污泥、砂以及不可消化的其它物进入厌氧反应器内。上海亿万特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厌氧颗粒污泥常见问题,厌氧颗粒污泥

活性污泥的培养步骤和注意事项:活性污泥(activesludge)是微生物群体及它们所依附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总称,1912年由英国的克拉克(Clark)和盖奇(Gage)发现,活性污泥可分为好氧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活性污泥,活性污泥主要用来处理污废水。活性污泥法是利用悬浮生长的微生物絮体处理有机污水的一类好氧处理方法活性污泥中复杂的微生物与废水中的有机营养物形成了复杂的食物链。担当净化任务的是异氧菌和腐生性细菌,细菌特别是球状细菌起着关键的作用,优良运转的活性污泥,是以丝状菌为骨架由球状菌组成的菌胶团。沉降性好,随着活性污泥的正常运行,细菌大量繁殖,开始生长原生动物,是细菌一次捕食者。活性污泥常见的原生动物有鞭毛虫、肉毛虫、纤毛虫和吸管虫。活性污泥成熟时固着型的纤毛虫、钟虫占优势;后生动物是细菌的二次捕食者,如轮虫、线虫等只能在溶解氧充足时才出现,所以当出现后生动物时说明处理水质好转标志。其性能指标包括: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污泥沉降比(SV),污泥指数[污泥体积指数(SVI),污泥密度指数(SDI)。上海亿万特厌氧颗粒污泥操作灵活。上海厌氧颗粒污泥常见问题

上海亿万特厌氧颗粒污泥货源充足。上海厌氧颗粒污泥常见问题

2、选择压通常将水力负荷率和产气负荷率两者的作用总和称为系统的选择压。选压对污泥床产生沿水流方向的搅拌作用和水力筛选作用,是UASB等一系列无载体厌氧反应器产生颗粒污泥的必要条件。高选择压条件下,水力筛选作用可以将微小的颗粒污泥与絮体污泥分开,污泥床底聚集比较大的颗粒污泥,而比重较小的絮体污泥则进入悬浮层区,或被淘汰出反应器。定向搅拌作用产生的剪切力使颗粒产生不规则的旋转运动,有利于丝状微生物的相互缠绕,为颗粒的形成创造一个外部条件。低选择压条件下,主要是分散微生物的生长,这将产生膨胀型污泥。当这些微生物不附着在固体支撑颗粒上生长时,形成沉降性能很差的松散丝状缠绕结构。液体上升流速在2.5~3.0m/d之间内,有利于UASB反应器内污泥的颗粒化。上海厌氧颗粒污泥常见问题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