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学校减震工程设计

时间:2022年06月06日 来源:

减隔震是“降碳”利器,高烈度区明显降低钢材、水泥用量,提高建筑物使用面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加速减排目标推进势在必行。减隔震作为一种新技术自“汶川地震”后快速发展,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减隔震技术可以吸收地震能量,建筑物上部结构可实现降度设计,可以明显降低钢材、水泥的用量,8度区可减少钢材使用量20~30%左右;9度区可减少钢材使用量30~40%左右,考虑到建材运输和施工环节的碳排放以及全生命周期遭遇震害,建筑物以及设备修复或重置的碳排放,减隔震技术对于建筑业降碳的作用是极其可观的隔震技术平均每渗透10%,则有望为我国碳减排贡献1047万吨,助力我国建材行业减排近1%。广东学校减震工程设计

常用的减震装置有金属阻尼器和黏滞阻尼器。其中,金属阻尼器属于位移相关型阻尼器,在地震往复作用下通过金属材料屈服时产生的弹塑性滞回变形耗散地震能量,如软钢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黏滞阻尼器属于速度相关型阻尼器,在地震往复作用下利用其黏滞材料的阻尼特性来耗散地震能量,如杆式黏滞阻尼器和黏滞阻尼墙。减震组合技术目前已广泛应用于许多重大工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抗震效果,比如云南滇池会展中心、西藏某加固改造项目。广州幼儿园减震全过程服务冲击减震是依靠附加活动质量与结构之间的非完全弹性碰撞达到交换动量和耗散动能,减小结构地震反应的技术。

减隔震技术所持有的主体思想就是,想尽办法让建筑物主体结构在发生地震时,能与可能造成结构破坏的地面震动隔离开来。为实现这一目标,采取的方法为延长结构周期,在一定范围内,规避开地震周期,使地震能量尽可能少地传输到建筑主体结构中,以此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减震是利用结构耗能减震技术,通过在结构物中设置耗能装置,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进入耗能状态,通过一系列的变形摩擦使得输入结构体系的总能量得以耗散减少,主体结构承受地震能量越小,其因地震导致的破坏就越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的完整性,达到抗震的目的。主要措施包括采用高延性构件、提高结构阻尼、设置节点耗能装置等

地震发生时,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物会随着地面一起摇晃,轻则造成建筑构件、内部设施、装修损坏、重则造成建筑倒塌。通常建筑抗御地震的对策有三种:抗震、减震和隔震“减震”是在建筑物内设置可以吸收能量的称之为“阻尼器“的各种装置,阻尼器把地震输入建筑摇晃的部分能量吸引过来加以吸收及耗散,这样作用在建筑构件上的地震力和变形就减小了,建筑的摇晃变形程度就会减轻。相比之下“抗震”建筑完全以建筑自身损伤和变形为代价来吸收建筑能量。未来我国机场建设中应用减隔震技术的比重有望大幅提升,近年新建机场有望30%-50%应用减隔震技术。

高烈度地区使用隔震减震技术,大幅度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同时并不增加建筑成本,应用前景好。目前全国行业发展水平还较低,每年建成的减隔震建筑不到我国房屋新增面积的万分之一,日本减隔震建筑应用目标是近年内达到10%,所以减隔震技术是一种极具推广和应用前景的新产品、新技术。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2013年四川芦山县地震中,采用隔震技术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在地震中安然无恙,历经强震考验。北京重点设防减震技术咨询

减震结构是把建筑物的某些非承重构件设计成消能构件,或在建筑物的某些部位安装阻尼器。广东学校减震工程设计

消能减震技术在我国真正蓬勃发展和应用始于1998年启动的首都圈防震减灾示范区建设,北京饭店、北京火车站、中国历史博物馆和北京展览馆等一批标志性建筑加固均采用消能减震技术。2008年汶川地震后,大量灾后建筑亟需抗震修复、加固及拆除重建,消能减震技术因其概念简单、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明显、应用范围广等优点获得广泛应用。2013年四川芦山县地震中,采用隔震技术的芦山县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在地震中安然无恙,历经强震考验,为社会各界树立了信心。广东学校减震工程设计

四川省振控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建筑、建材,拥有一支专业技术团队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公司业务涵盖减震技术咨询,隔震技术咨询,减震产品技术咨询,隔震产品技术咨询等,价格合理,品质有保证。公司从事建筑、建材多年,有着创新的设计、强大的技术,还有一批专业化的队伍,确保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产品及服务。振控科技秉承“客户为尊、服务为荣、创意为先、技术为实”的经营理念,全力打造公司的重点竞争力。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 本站不为信息真实性负责